来源:央视财经
2016年三月下旬,一个号称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详细全面个人信息的贩卖团伙引起了网友小张(化名)的好奇心。出于好奇,小张简单地询问了一下,但没想到对方提供的信息不仅详细,而且全面。小张虽然无法核实这些信息是否准确,但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后报了案。
根据小张提供的线索中,对方提到自己有专业团队、专业性强、准确率高。并且发送给小张的表格中,有精准的个人金融信息。警方怀疑可能是从相关的金融机构泄漏出来的。事关金融安全,民警高度重视,立刻展开调查。民警发现这个团伙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大量的广告。
民警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这些广告信息的来源——西安众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锁定目标后,侦查员以应聘的名义进入这家公司。侦查员发现,这家公司大约有十几名员工,都在各自的电脑前从事一些正规的文案推广和一些正规的业务。由此看来这家公司确实没有问题,难道真的是警方的调查方向出现了偏差?
但是根据警方掌握的情况,这家公司业务量极少,收入远远不足以支撑公司的运营。并且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一名女性寇某,而实际负责人是寇某的老公范某。然而范某作为实际负责人却行踪诡异,他几乎每天进入写字楼之后就没了踪影,甚至一整天都没有出现在公司里,然而并没有人看到他离开写字楼。这些反常现象迅速引起了警方的怀疑。
警方针对范某进行了几天的跟踪侦查,终于发现,范某进入写字楼之后都是去了18层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大约有20名员工。而这个规模与警方推断的犯罪团伙规模接近。警方发现,范某每天下午都会坐公交车离开公司,侦查员一路跟踪范某来到了另一家公司。
原来,这个范某和寇某夫妻俩一共成立了三家公司,其中一家经营的是合法生意,其目的是掩护另外两家“隐形”公司,这两家“隐形”公司则专门从事个人信息贩卖的勾当。
为防止三个公司相互通气,打草惊蛇。徐州警方兵分三路,展开抓捕。在两家“隐形”公司里,警方当场控制近40名员工。警方冲进这两家公司时,员工电脑上的群发器仍不停地群发推销信息,还有一名员工正在和买家谈论价格。
警方在两家公司的电脑里找到数千万条公民个人信息,涉及众多领域,内容之隐私,令人瞠目。包括了非常私密的个人信息、出生日期、职业类别、工资发放方式、月薪收入,甚至名下是否有房产、借记卡、信用卡,以及公积金、社保等共计26项内容。可以说,这些人在犯罪团伙的眼中,几乎已经是一个个完全透明的人。
根据范某交代,他最初从事电话销售,每天根据老板提供的客户信息,给客户进行推销。得知信息是公司花钱买来的,范某觉得这是个生财之道。范某根据客户的需要,从上家购买信息,再卖出,自己从中赚取差价。根据范某的供述,警方在广州、深圳两地抓获两名嫌疑人,他们曾经在银行和保险公司工作,利用工作之便,用u盘从单位拷走大量客户信息,进行出售,从中获利。
在公司中,公民个人信息的来源都由范某亲自控制,员工只负责网上的推广和销售。每名员工都会申请十几个qq号,在网上跟客户沟通,谈好价钱,并把客户的邮箱发给老板寇某,寇某确认客户付款后,就把范某打包整理的信息发给客户。
徐州警方根据范某等人的供述,不断扩大侦查范围,专程赶赴广州、深圳、长沙、武汉、泉州、吉安等10余个省市进行抓捕。先后抓获涉案嫌疑人共83名,扣押作案电脑百余台、作案手机150余部、涉案银行卡200余张。
购买这些公民个人信息的除了一些销售人员,还有很多是诈骗分子,通过这些详细的信息,诈骗分子实施精准诈骗,因为信息十分准确,让很多受害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影响十分恶劣。目前,犯罪嫌疑人范某、寇某等人已被提起公诉,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罚。
对于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司法机关已不断加大打击力度。然而,还是有人继续顶风作案。记者在网上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依然是触目惊心。
记者为了一探究竟。找到朋友小李,经过小李同意后,记者向一个网名为“业务办理请加这里”的信息贩子购买小李的某项隐私信息。付款后对方发来了一张截图,其中包含小李户籍所在地的详细地址、入住的酒店名称、酒店地址、入住时间、退房时间以及当时入住的房间号,其中入住和退房的时间甚至精确到秒。
当记者想跟这个信息贩子进一步套话,打探这些信息的来源时,对方非常警惕,似乎有所觉察,迅速将记者拉黑。
这些非常隐私的个人信息,在这些信息贩子的手中就像一颗颗大白菜一样,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向外出售。这种行为不光危害了公民的个人安全,甚至已经危害了国家的安全,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严查,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