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京东的新零售布局,不同于阿里巴巴、腾讯两大巨头的“跑马圈地”式布局,京东在新零售上的排兵布阵更多是在拓展自身事业部业务的基础上,与业内龙头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对于超市、实体专卖店等业态,其通过“3c事业部”进行渠道下沉;便利店方面,其通过“新通路事业部”打造智能便利店管理系统;物流和生鲜餐饮领域,京东则成立“生鲜事业部”,并形成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和众包(达达)六大物流网络,支撑线上线下零售系统运转。通过事业部的形式将新零售融入到企业的血脉之中,足可见京东对于新零售的重视程度。 如今,随着与腾讯的逐步绑定,京东的新零售布局已经成为腾讯的重要补充,二者合称“京腾系”,与阿里巴巴的新零售资本局形成对垒之势。但阿里也并非孤军作战,其背后,也有一向与京东互怼竞争惯了的苏宁,在第二战场候场。 苏宁:先天优势明显协同中的独立 作为曾经的线下零售巨头、如今的电商二级梯队重点企业之一,苏宁在新零售的布局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回顾苏宁的电商之路,从2009年开始互联网转型,到2010年正式上线苏宁易购,其电商身份足有10年之久。而近几年,随着新零售热潮的席卷,线上线下结合成为大势所趋,这对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拥有自身优势的苏宁而言,仿佛天降神兵。 苏宁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遇,于是也在积极布局自身的新零售生态。和阿里巴巴拓展新零售的版图的思路很像,苏宁也是从线下商超和实体店开始。2018年,苏宁收购迪亚中国100%股权,率先加快了苏宁小店网络布局;2019年初,苏宁收购了万达百货旗下37家门店,建立大型智慧购物广场,打通线上线下零售模式的所有环节,加快新零售的全面布局;去年中,苏宁又以48亿元收购了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补上了连锁超市短板,在线下零售市场的资源布局又更加完整。 对于已经拥有苏宁家电家居、苏宁红孩子、苏宁小店等诸多线下业态,且各类线下门店已超过一万两千多家的苏宁来说,收购万达百货与家乐福中国是一个里程碑之作。有业界人士曾表示,随着大润发、高鑫零售归于阿里巴巴旗下,永辉超市、沃尔玛选择腾讯作为合作伙伴,万达百货、家乐福中国被苏宁收购,苏宁与阿里巴巴、腾讯已经完成了线下三分,在快消领域,三家已成鼎足之势。但事实是,阿里巴巴早已将苏宁纳入盟军阵营,万达百货、家乐福中国既是选择了苏宁,也是站队了阿里巴巴。 而从市场反馈来看,苏宁的新零售布局虽不十分早,但却也颇有成效。以2019年双十一为例,苏宁的全渠道订单量增长了76%,首次参与苏宁双十一的家乐福中国,销售额增长了43%。 2019年底,苏宁与易果生鲜合资成立新公司,二者计划在生鲜供应链服务和生鲜线上运营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涉及苏宁超市,苏宁小店,苏鲜生精品超市等,开始着手布局生鲜新业态。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苏宁动作频频,抢在新零售上半场结束前,大体画出了它的新零售雏形。不过,尽管其先天优势明显,但毕竟入局稍晚,对比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思考落地和变现,苏宁仍需要在生鲜、供应链等层面继续探索、布局、加码。 如何解决支付短板? 观察京东和苏宁的新零售生态体系,似乎都有一个难以涉及的短板,就是支付。 众所周知,随着新零售的发展和线下零售企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移动支付逐渐由原来的交易终结点转变为商户进行用户精细化运营的发起点,其对于零售企业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大。 京东虽然早在2014年便推出了京东支付,但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垄断下,始终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应用场景也十分受限,而苏宁支付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所幸背靠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也算是间接拥有了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两大“利器”,弥补了二者的新零售生态不足。目前新零售的两大巨头阵营基本敲定,苏宁与京东成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新零售资本争锋中重要的补位者,同时也获得了两大巨头的反哺、赋能与导流。 2020年,在疫情的催化之下,新零售将加速进入下半场。如果说此前巨头们还是专心于各自布局,那么下半场的竞争会明显加剧。落地的效果、变现的数据,都是考验巨头们新零售发展情况的指标,最终两大阵营将交出怎样的答卷,还要拭目以待。
来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